珍珠奶茶如何誕生?「吃的台灣史」 解謎
「台灣之光」珍珠奶茶的原型是什麼?文史工作者曹銘宗與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合作新書「吃的台灣史」,追溯台灣飲食在台灣歷史上的源起及演變,勾勒台灣飲食文化的脈絡。同時也探索吃的傳說與禁忌,包括「吃辣不孝」、「台灣人戰後才開始吃牛肉」等飲食傳說。
兩人研究發現,「珍珠奶茶」原型應是源自東南亞的「西國米圓」,由於引進價格較高,推測18世紀後台灣民間改以番薯粉製作,並在其中添加樹薯粉,使其不會黏在一起、適合加入冷飲。日據時代的「台日大辭典」,便收錄「粉圓」詞條,定義為「小圓仔摻糖水可食」。1980年代,台灣先發明泡沫紅茶,接著發明牛奶加粉圓的珍珠奶茶,隨著留學生和台商揚名海外。
台灣是農業社會,牛是重要的勞力來源,台語俚諺中有「吃牛肉難免下地獄」。多年來飲食學者多認為,吃牛肉是戰後外省族群帶來的飲食習慣。但兩人考證發現,清代台灣方志記載有「宰牛寮」、「牛肉巷」等地名,清代所設禁止殺牛的石碑,也證明當時有人宰牛吃牛。而荷蘭與明鄭時代從台灣賣到大陸的肉類醃製品,包括牛皮與牛肉乾,證明台灣吃牛肉年代悠久。
翁佳音是台灣史重要學者,能看懂早年荷蘭、西班牙文獻中以羅馬拼音記錄的漳泉語用詞。曹銘宗出身文化記者,懂得「找到好的問題,問到對的專家,得到正確的答案」。曹銘宗說,兩人合作是他負責找問題、寫好所知資料;翁佳音負責補充資料、解答難題,最後由他整理。
上一則
Netflix攜手沃爾瑪網站 販賣「魷魚遊戲」等周邊商品
下一則
「俗女2」導演向陳嘉玲道別 留10點女兒養成提醒
[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福步网络删除]
[国外服务器租用平台的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