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H後遺症?歐美職場煞不住的「大辭職潮」


WFH後遺症?歐美職場煞不住的「大辭職潮」
「大辭職潮」一詞登上歐美熱門話題,點出了後疫情時代就業市場即將出現的劇烈轉變,也將迫使全球企業重新思考更人性化的工作模式。圖為埃及熊貓廣告,本來是一個乳酪商品廣告,但是在職場大發雷霆、破壞工作的場景,直覺聯想到上班族決心不幹的發洩想像。(圖/埃及熊貓廣告截圖)

「大辭職潮即將到來!」5月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管理學副教授安東尼•克洛茨 (Anthony Klotz)在《彭博》提出的「大辭職潮」一詞,瞬時登上熱門話題。微軟統計有超過四成員工正準備提出人事異動的申請,英國人力資源公司Personio的數據上也有4/10的就業者期望在未來6到12個月間轉換工作角色,特別是18至34歲的人中,就上升了55%。

究竟是怎麼一回事?人們並沒有在逐漸復甦的經濟環境下擁抱工作,反而選擇在高失業率的狀態下,離開現有的工作型態。多數人在一年多嚴峻的疫情期間,透過居家上班等工作模式的轉換,認知到即便工時較疫情前增長,但因減少通勤時間、非典型的辦公室作業模式與長時間的家庭的互動,都給了人們更多不同的體驗和想法。人們不再對有工作應該保持感激而準備犧牲生活品質的心態,取而代之的是重新想像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裡發揮自我的最大價值。

「大辭職潮」點出了後疫情時代就業市場即將出現的劇烈轉變,也將迫使全球企業重新思考更人性化的工作模式。而其中的細節與轉變的脈絡,請看本周的重磅分析。

WFH後遺症?歐美職場煞不住的「大辭職潮」
歐美各國在疫情期間實施了分流或居家上班約15個月後,許多人已經難以再回到過往制式的工作生活,而是希望有更彈性的工作時間和選擇。圖為疫情前努力工作的日本上班族。 (路透)

坐回辦公室?疫情下千禧世代的辭職潮

歐美各大媒體近期不斷報導,在疫情持續衝擊一年多的日子裡,未來可能出現「大辭職潮」(The Great Resignation)。這波潮流一般被認為是擔負職場主力,年齡落在25至40歲的Y世代就業者。他們年齡間距雖廣,有些是剛從校園畢業的新鮮人,有些則已為人父母,但卻不約而同開始思考轉換工作跑道或離開現有的工作環境。

微軟統計全球有41%的員工計畫提交辭職申請;而在英國也發現,每10個員工當中,就有4位想要在未來的6個月至12個月換工作,這個比例在18-34歲的族群中上升到55%。《BBC》根據美國勞工部的一份摘要顯示,光在4月份就有超過400萬人辭職,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峰。

新冠肺炎所帶來的高失業率,並沒有消退「千禧世代」拿回生活掌控權的意志。歐美各國在疫情期間實施了分流或居家上班約15個月後,許多人或許已經難以再回到過往制式的工作生活,而是希望有更彈性的工作時間和選擇。

這些又被稱為「YOLO世代」——意指「你只會活一次」(you only live once)——的千禧一族在疫情下,反而去思考人生的「優先順序」是什麼,開始去反思自己要的生活和工作是什麼,進而發現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。

事實上,工作環境的轉換,並非是橫空出世的衝動想法。這些千禧世代在疫情前已在職場上有長期的消耗,早已出現明顯的職業倦怠。工作超負荷、掌控力低、沒有成就感、不公平、有違價值觀,以及在工作中缺乏歸屬感,這些職場陋習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,而這些在在影響工作意願和態度的因素,都增添千禧世代了對工作的長期倦怠感。特別在社交媒體盛行的年代,上下班時間已難以從打卡機上一刀兩斷,時時回應上級與客戶的需求,已經成了這一代更為消磨的痛苦來源。

職場痛苦因子在疫情爆發期間更顯嚴重。NordVPN Teams研究發現,跟疫情前相比,英國員工每天居家上班工時較之前多2小時。除了居家環境不適合工作外,公事上溝通成本上升,email、會議變多等各種因素,在家工作也難以即時得到主管或老闆的支持反饋。人力資源公司 Beamery 的另一項研究發現,去年有63%的上班族因得不到或很少得到主管的支持而感到沮喪。同一項研究發現,48%的18至34歲的人感到孤立或覺得在家工作缺乏價值感。

然而,這個現象並沒有隨著疫苗覆蓋率上升、各國在逐漸解封後人們嚮往儘速回到原有的工作環境而趨緩,反而是在疫情過後,居家上班的優點被更多人看見。有些人發現更喜歡在家工作,也有了更好的生活品質:工作性質符合、省下更多的通勤時間、在工作和生活上可以更好達到平衡(worklife balance)、吃得更健康、不會被其他同事打擾等。《每日電訊報》報導提到,根據調查,約有40%的英國人不想回到全勤工作,因為這「不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」——這個數字在35歲的族群以下,上升到50%。

當然「大辭職潮」涵蓋了許多還在腦中盤算的上班族們,而雇主的態度,也將決定這群人對回歸職場的信心。有些人在疫情期間見識到了雇主如何在蕭條時期「無情對待」而感到心寒,具體體現在福利減少、減薪或是失去過往的勞動平衡等,都在在牽動著千禧世代的轉職神經。

WFH後遺症?歐美職場煞不住的「大辭職潮」
居家辦公還是進辦上班比較好,因員工而異,尤其也取決於工作和休息空間如何切割。圖為疫情間邊上班邊顧小孩的職業女性。(路透)

WFH後遺症?歐美職場煞不住的「大辭職潮」
圖為疫情間,一位正打包行李,準備回到挪威居家辦公的員工。(路透)

是員工要得更多,還是企業不夠人性?

《BBC》報導,大辭職潮其實不只發生在白領工作族群身上,而是發生在各個不同的工作行業當中,包括服務和零售業。以美國為例,目前美國主要零售商都在爭先恐後地填補空缺職位,並發現很難招到足夠多的新員工。

儘管包括大型連鎖商店如Target和Best Buy在內的公司已經提高了工資,麥當勞和亞馬遜則提供招聘獎金,但獵人頭公司Korn Ferry調查發現,94%的零售商還是難以填補職缺。

許多論述認為,加班費機制能使更多勞工願意超過法定工時勞動,但另一方面,許多公司沒有採取任何安全機制保護基層員工,也是招募不利的主要原因。例如在美國,沒有帶薪病假和相應的福利機制,都將使對「同理心」有更高期待的勞工們,寧可選擇薪水較少的工作,也希望得到基本的保護與尊重。

另外,一般觀點或許認為,在Google或Apple這樣的大企業,或許能帶給員工更多的人性光輝,但實際上是並非外界想像得如此。相對其他大企業,Apple並非如外界想像地一樣支持居家辦公政策。當Apple執行長庫克(Timothy Cook)告訴他的13萬7000名員工從9月開始,他們需要每周至少回到辦公室三天時,一些員工發表公開信表示抗議。

WFH後遺症?歐美職場煞不住的「大辭職潮」
圖為在5月1日的勞動節遊行中,民眾舉著在疫情間發大財的貝佐斯肖像。過去一年,亞馬遜員工不滿公司未採取安全措施保障員工,多次發起抗議和罷工,希望亞馬遜重視勞工權益。(路透)

員工給Apple的信件內容大意為:

「Apple有關遠端 / 彈性地點的工作政策以及相關溝通,已經迫使一些同事辭職。若缺乏彈性空間下可帶來的包容性( Without the inclusivity that flexibility brings),我們覺得自己必須在家庭團聚、福祉、有能力做好我們的工作,或是成為Apple一分子之間,二擇一做出選擇。」

Google同樣也宣布員工要在9月重回辦公室的政策,而他們也同樣面臨到類似的反對,但後來又馬上宣布將允許多達20%的員工永久在家工作。

然而像Twitter,就開了全球首例,於2020年5月宣布讓員工可以永久在家工作。當時Twitter表示:過去數月的疫情中,Twitter已經證明了分散、去中心化的工作模式於他們而言可行,因此如果員工想在往後繼續同樣的工作模式,高層願意配合,且附上標籤 #lovewhereyouwork。

Twitter不僅讓員工可選擇是否永久在家上班,甚至還貼心地因應居家辦公給予相關補助津貼,例如,Twitter提供員工1000美元的居家辦公津貼,讓員工們購買在家的工作用品如辦公桌椅等。相比之下都讓其在輿論場上顯得貼心。

WFH後遺症?歐美職場煞不住的「大辭職潮」
國際科技龍頭接下來會如何應對「大辭職潮」或「遠端辦公」也將會帶動業界未來的趨勢發展。圖左為Twitter執行長傑克·多西,中為Google 執行長Sundar Pichai以及臉書執行長查克柏格。(美聯社)

臉書在去年5月跟進與Twitter相似的政策,預計未來5至10年間,將有半數員工進行「永久性」遠端模式工作。根據臉書企業內部當時的調查,多達50%員工認為在家工作與到公司上班的效率相同;40%的臉書員工有興趣全職遠端工作,且若可以全職遠端,75%的人確定或打算搬到不同城市生活。這份內部調查也和《Business Insider》的民調有所呼應:對於舊金山科技員工而言,如果可以在家工作,其中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將會搬離物價、房價極高,且交通又擁擠的舊金山灣區。

對千禧世代而言,他們希望「工作」是能滿足、實現生活的一部分。即便他們不會在當下離職,但若公司沒有辦法在未來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規劃、或釋出願意解決問題的意願,那麼離職或許會是遲早的事情。

針對這波大辭職潮警訊,專家也有提醒轉職者除非擁有相應備案,否則不要衝動行事,應與主管商議希望的工作待遇,使經濟生活不至於瞬間陷入空窗。但企業需要員工也是不爭事實,或許這波提醒也能帶來新的企業管理模式。於是,新的企業大哉問可能會是:辦公室文化是否終結?

企業或許需要開始思考,是否讓員工有權利選擇遠端上班的各項福利政策,或是依據個別狀況來調整員工返回辦公室的時程。而與之相關更為基礎的態度在於:企業對遠端工作的態度為何?如何能不區別對待辦公室上班/居家上班的職員?如何創造更多遠端工作職位?如何有效溝通/降低遠端協調成本,這一些都將是企業在未來的挑戰。

WFH後遺症?歐美職場煞不住的「大辭職潮」
藉著「千萬別惹熊貓」的埃及乳酪廣告,或許也可將之聯想為「千萬別惹千禧世代」——要留住員工,每一家企業就必須因應未來趨勢適時彈性調整,否則離職或許只是遲早的事情。(圖/埃及熊貓廣告截圖)

疫情 Apple 美國

上一則

肌少成疾 中醫師:可用握力、走路檢視肌少症

[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福步网络删除]

[国外服务器租用平台的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]